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国际经验与中国对策
更新时间:2016-09-05 17:43:47

在当代中国,以房养老从一开始就不被看好。

顾名思义,以房养老是将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每月领取不菲的养老金,终老时房子归保险公司处置。

这一国际通行的辅助性养老方式始终没有走出专家热、公众冷的困局。

即使如此,为了缓解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巨大压力,中国式以房养老还是在一年前破冰。

一年后,答卷相当难看。

媒体报道,2014年7月1日起,中国保监会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今年4月份,第一款“保险版”以房养老产品推出。然而截至目前,仅有十余户居民愿意成为“吃螃蟹”的人。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5.5%,并以每年近1000万的速度增加。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独居化加速,未富先老等问题日渐凸显。

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在独生子女政策的催化下,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在中国全面解体。养老问题逐步被当成社会问题——化解的重心逐步转向社会,构建一个覆盖全民的基本养老体系也成为政府主要使命。

平心而论,让老人安享晚年、老有所依,也是现代政府服务民生的题中之义。

但由于老龄化浪潮快速袭来、养老体系相对滞后以及养老金总体不足且保值增值乏力等因素,中国当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除了面临并轨难题,还处于一个低水平、广覆盖的初级水平,人人尽享体面而尊严的老年生活仍是一个遥远的奢望。

因此,在相当长历史时间内,政府托底之下,还当依赖家庭、社区、社会的力量共同给力。以房养老本应顺利推进,却为何步履维艰?

从操作层面看,公众普遍担心的问题包括:都市房价这些年一直在上升通道狂奔,抵押后上涨收益怎么算?谁说了算?其次,这项涉及保险、银行、房产评估第三方机构的业务并未实现“无缝对接”,产生纠纷怎么办?再次,如果70年产权到期后,抵押房屋要有偿续期,那么续期费用算谁的?最后,民政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养老机构养老床位365万张,平均每50个老人不到一张床。养老从业人员更是不足百万。卖掉房子“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又咋办?

其实,中国无论多么复杂的社会问题,只要能在技术层面解决均不可怕。

制约以房养老顺利推动的关键敌人却在萧墙之内。

媒体披露,上海民政部门一项调查显示,高达90%的老人拟将房产留给子孙,愿意倒按揭的不到10%。而此前由华中师范大学发起的一项调研显示,近99%的子女反对父母以房养老。前者意味着老人即使面临着自身巨大的养老难题,仍愿意为子孙活着,牺牲自己可能的幸福和尊严,让后代能有更多的物质保障,活得更宽裕轻松。这是最后的奉献,几千年都在重复,这是传统社会里最被人称道的爱。后者却只能说明即使养儿防老在现实社会的基石已经动摇,常回家看看都已经写入法律的背景下,很多子女一边无力赡养乃至不愿赡养老人,一边却惦记着老人本可以用于改善老年生活的家产,理直气壮地变相占有剥夺,不惜以亲情相胁迫,演绎着养老防儿的现实悲剧。

养老是社会问题,但首先是个人问题。

除了呼吁政府进一步建立公平完善的社会安全网,更期待中国的老人能够独立,以完整意义上的现代人的名义,利用自己平生累积的财产,为自己拥有一份更舒适安逸的黄昏而努力。孝顺不就是充分尊重老人的自我意识和自主选择吗?

而子女正常情况下,应该靠自己的努力去开创自己美好生活,无论从父母那里继承遗产多么合理合法,都应该首先立足于自强自立的前提下去奋斗,万不可将自己舒适的日子建立对老人们的攫取和剥夺上。

我国目前养老保障主渠道有三: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制度,以及个人自愿购买的商业养老保险。以房养老仅仅是一项有益补充而已。

面对试点的巨大阻力,其大力倡导者、中房集团理事长孟晓苏甚至提议:“可先从失独和丁克家庭做起。”

其中深意令人百感交集。

以房养老,不仅测试着当下养老制度、金融体系、房产制度的成色,更是世道人心、伦理底线的试金石。

以房养老,我们为何不放心?

“以房养老”会不会遭遇水土不服?

进养老院的钱理群们能否优雅地老去

一边是扑面而来的“老龄化”浪潮,一边是“未富先老”的严峻现实,怎样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养老之路?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老人优雅地老去?思客为您深度解读!

传统养老模式难脱困境?

当下中国的养老现状,离我们的心愿还有不小的距离

王学进时评人

从居家养老过渡到养老院养老,还需跨越很长的一段观念距离;从现有的养老设施只能部分解决老人的生活、护理问题过渡到能满足老人的精神需要,更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努力。更多阅读

老无所养是戳痛现代生活的一根刺

梁思奇时事评论员

作为计划生育第一代的“40后、50后”父母,承受了这个沉重的代价,国家尚没有建立健全的政府保障和社会救济机制,而与新的社会形态相适应的社会伦理体系形成更为遥远。更多阅读

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正在中国全面解体

石述思资深媒体人

由于老龄化浪潮快速袭来、养老体系相对滞后以及养老金总体不足且保值增值乏力等因素,在中国人人尽享体面而尊严的老年生活仍是一个遥远的奢望。更多阅读

迎接“老龄化”只需开出“经济处方”?

“经济发展处方”之于中国老龄化问题而言,是片面不足的

聂方义信诺保险

国际市场精算副总监

“经济处方”之于中国老龄化问题而言,显然是片面不足的。需要国家和政府、社会、企业或单位、家庭和个人都正视老龄化风险的所在,以人为本地共同采取多种措施,为必将到来的重度老龄化社会尽早做好准备。更多阅读

榨取企业解决不了社保黑洞

叶檀财经评论家

不进行公平的高效的养老方面改革,即使继续压榨企业与个人,也无助于解决中国养老问题,更有害于实体经济的结构调整。更多阅读

政府必须要对社保予以真金白银的投入

廖保平评论家

目前新人养老人的养老模式,根本就谈不上是“养老靠政府”,因为虽然养老金是从政府部门领的,但钱是自己交的(企业交的那部分也是从自己的薪酬里扣下来的),归根结底,是自己养自己。更多阅读

中国养老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养老机构与医院的结合,是一种双赢探索

瞭望智库

医保政策瓶颈、专业人才缺乏、多部门管理导致政策标准不统一、不明确等问题,仍在阻碍”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的发展壮大,亟待国家有关部门创新体制机制,破除其发展障碍。更多阅读

应该让专业的老年服务机构向基层延伸

唐钧知名学者

应该让专业的老年服务机构向基层延伸,向社区辐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可以由专业机构连锁经营,然后以此为依托,再延伸到居民家庭,为居家老人服务。更多阅读

以房养老,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种养老形式

陈秋霖学者

以房养老要有稳定的房产市场,要明确产权期限,要提高机构的信用建设。此外,还要做好观念引导,以房养老是财力上的赡养减少,更多的化为精神层面的赡养。更多阅读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养老涉及方方面面,但都离不开金融的媒介融通作用。因此,近年来养老金金融与养老金融等成为热门词汇。但是相关概念的内涵并不清晰,概念之间区别和联系也并未厘清,影响人们对养老金融理解的深化,也不利于养老金融行业的发展。

一、什么是养老金融?

国外较为常用的是养老金金融,英文是“pensionfinance”,英国学者大卫·布莱克在《养老金金融学》中的使用的就是“pensionfinance”,并指出养老金金融主要研究对象是养老基金投资于金融资产、不动产、衍生工具和另类投资。

可见这里养老金金融核心指的是养老金资产管理。国内除了养老金金融还有养老金融的概念,但两者在内涵上并没有严格区分。贺强、胡继晔、杨燕绥等学者都使用了养老金融的概念,但是其核心仍然是养老资产管理。党俊武则使用了老龄金融的概念,但他也认为老龄金融的含义并没有更多创新。

总体来看,国内基本上混同使用“养老金金融”、“养老金融”、“老龄金融”的概念,其核心与国外的养老金金融概念一致,即养老金资产管理。但在外延有所扩展,一是关注养老金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一是关注养老金的制度架构。

从安排老年生活角度讲,人们需要的金融服务不仅仅限于养老金,还包括其他老年金融消费,可见目前的相关概念并没有完整界定养老金融的内涵。笔者认为养老金融是一个概念体系,对应的英文是“agingfinance”,指的是围绕社会成员的各种养老需求所进行的金融活动的总和,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养老金金融,指为储备养老资产进行的一系列金融活动,包括养老金制度安排和养老金资产管理;二是养老服务金融,指社会机构为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进行的金融服务活动。三是养老产业金融,指为养老相关产业提供投融资支持的金融活动。

可见,养老金融不仅涵盖养老金金融、还包括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三者都是养老金融的组成部分,但是各有侧重:养老金金融的对象是养老资金,目标是通过制度安排积累养老资产,同时实现保值增值;养老服务金融的对象是老年人,目标是满足其年老后的金融消费需求;养老产业金融的对象是养老产业,目标是满足养老产业的各种投融资需求。

二、为什么必须重视养老金融?

第一,养老金金融事关国民养老安全和经济转型。

养老金金融主要包括养老金制度安排和养老金资产管理。伴随着世界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金制度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关系到国民养老安全和社会稳定。近年来欧洲养老金改革滞后于人口和经济变化,可持续性受到挑战。特别是希腊等国,由于养老金制度不合理,导致国民养老陷入困境,还加剧了主权债务危机和社会动荡。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面临“未富先老、未备而老”的挑战,必须科学改革养老金制度,才能确保国民的养老安全。

养老金资产管理对实体经济影响深远。2014年底美国市场化运营的养老金规模达到24.7万亿美元,是当年GDP的145%。养老金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保值增值,也是资本市场重要机构投资者,其中投资于股票、VC、PE等股权类产品的比例高达60%,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也推动了新兴产业涌现和产业创新升级。

养老金金融发展有助于促进经济转型。我国国民消费动力始终不足,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特别是养老体制不完善,导致国民将大量收入用于预防性储蓄。与此相反,美国相对充裕的养老金资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居民的储蓄意愿,国民可以将较多收入用于消费。可以预见,我国养老金金融的不断发展将逐渐带动国民消费,助力经济结构调整。

第二,养老服务金融涉及老年人福祉和金融业发展。

老年人的金融需求广泛,除了传统的储蓄、保险外,还包括针对养老的理财业务、反向按揭养老、遗嘱信托等新型业务。养老服务金融专门服务于老年人各方面需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能增加老年人效用。

养老服务金融涉及老年人福祉和金融业发展。

此外,人们养老的根本目标是合理安排老年生活,包括了老年理财、养老保险、老年医护、老年家居、养老机构等多方面需求,客观上需要有机构能够链接老年人的金融与实体消费,提供更为精细化的服务,这就要求金融机构随之转型,将虚拟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相结合。

第三,养老产业发展离不开养老产业金融。

首先,养老社区等养老行业资金投入大,开发周期长,依靠企业自有资金难度较大,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各方面的投融资支持。其次,养老产业服务对象是经济收入下降,消费能力不足的老年人,为了保证服务可及性,许多国家会对部分养老产业进行价格限制,因此养老产业具有一定福利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养老产业金融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三,养老产业金融还是养老金重要投资领域。养老金存续时间长达几十年,在此过程中必须进行合理投资以实现保值增值。但是养老金作为老百姓的养命钱,对安全性的要求较高。而养老社区等养老产业,运营良好的话能提供稳定现金流,与养老资金的风险偏好契合,是较好的投资对象。

三、我国养老金融发展任重道远

第一,养老金金融是当前社会关注热点。

由于老龄化趋势加剧,我国养老金体系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养老金金融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在养老金制度安排方面,普遍认为是我国未来面临严峻的养老金缺口。总体来看,社会各界对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方向逐渐达成了共识,未来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大力发展第二和第三支柱养老金,建立养老金的市场化投资运营体系,逐步降低企业缴费负担等。在养老金资产管理方面,普遍认为养老金将是资产管理行业的蓝海。

美国约24.7万亿美元的市场化运营的养老金中,90%以上用于投资。我国养老金现有存量已经超过5万亿,预计2020年我国养老金市场有望达到10万亿。即便如此我国养老金占GDP的比例也不到20%,与OECD国家平均80%的水平相差甚远,可见我国养老资产管理行业空间巨大,因此目前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高度重视养老资产管理,纷纷将其视为未来战略发展方向。

第二,金融机构逐步探索养老服务金融。

伴随老龄化社会到来,金融行业开始重视养老服务金融。有银行提出“养老金融服务专家”发展目标,并通过养老金融支行、养老金融专卖店等形式开发针对老年人的专属金融服务。

总体来看,各金融机构已经开始探索养老服务金融,并逐渐考虑将其与养老资产管理、养老服务业融合,比如建行刚成立的养老金公司,在参与养老金资产管理业务的同时,将向多元化养老金融转型,为社会提供养老、医疗、住房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务。保险业也建立了专门养老服务机构,介入养老社区、养老照护等领域。

总体而言,我国养老服务金融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新的金融业态。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服务金融将迎来快速发展,养老服务金融机构将逐渐深入到养老产业的全产业链,将金融服务推进到实体经济领域。

第三,养老产业金融发展滞后。

养老产业先天性对金融资本的吸引力不足。原因有二,一是老年人处于经济收入的收缩阶段,消费能力有限,决定了大部分养老行业只能微利经营,美、日等国养老产业的平均利润率仅在5%上下,对金融资本吸引力不足。二是在我国养老产业作为新兴行业,盈利状况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也影响了资本的参与意愿。然而,养老产业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通过政策性和市场化手段发展养老产业金融。

政策性金融支持指的是政府及政府性金融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对养老产业和养老机构提供金融支持活动,包括政策性贷款、担保、政府引导基金、专项扶持基金等。日本、德国等都对养老产业机构提供了不同程度政策性扶持。我国近年来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包括支持地方政府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探索采取建立产业基金等模式,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但是在具体政策落实层面,还未形成有效业务模式。

市场化融资手段指的是市场主体按照市场机制,通过直接或者间接融资手段为养老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国外养老产业市场化融资比较发达,除了常规的信贷、IPO、债券融资外,还有一些创新融资手段。

最典型的是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和私募基金,美国养老社区和养老机构的融资主要通过REITs,美国前十大养老社区中,有五家被REITs持有。此外,私募基金也是养老产业金融的重要参与者。2009年黑石公司收购了一家养老社区运营商,成为全美第12大养老社区拥有者。

我国养老产业处于发展早期阶段,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加上产业成长期的高竞争性,使得养老产业投资具有较高风险。因此,我国养老产业金融无论是和国外发展阶段,还是和我国养老产业的需求相比,都处于滞后状态,是养老金融的短板,需要大力加强。

总体来看,我国养老金融发展缓慢,养老金规模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养老资产管理行业也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此外,由于我国进入老龄化晚于发达国家,养老服务金融与养老产业金融的发展也较为滞后。但是我国老龄化速度远远快于其他国家,将很快步入重度老龄化时代。在此背景下,必须高度重视并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推动养老金融发展,为应对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做好准备。

(作者:孙博,新华社瞭望智库研究员)

推动我国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实现养老金全国范围内的统收统支,是符合国际惯例的普遍做法。

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已经成为党和政府重要的既定目标与任务,既是撬动户籍改革、财税改革、教育改革和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的基础性条件,也是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格局、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缩小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和维护基础养老金安全的重要保障。如何借鉴国际经验,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的政策措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实现养老保险统一费率、管理、调度的省份并不多

早在1991年,中央就开始呼吁要提高基础养老金的统筹层次。为了响应中央的号召,各个省份依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相继采取不同的措施来推动养老金统筹层次的提高,但是收效甚微,统筹层次仍然主要集中在“县级统筹”和“市级统筹”。为了改变这一局面,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实现省级统筹的意义、标准、措施做出了更加明确的说明。此后,各个地区都相应地制定了针对本省的省级统筹制度。截至2009年底,全国所有的省级行政区都制定了省级统筹的制度。

各地虽然都建立了省级统筹的相关制度,但在推行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及有关部门评估,目前达到了省级统筹的标准也仅有25个省级单位;但按照真正意义上较为规范的省级统筹标准,仅有北京、上海、天津、陕西和福建五省市。其他省市的基础养老金统筹层次依然还在“县级统筹”和“市级统筹”,管理也比较分散。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的核心问题是要实现“养老保险统一费率、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但做到这一点的省份并不多。大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实行的其实是省级调剂金制度,即以地市级统筹为主,养老金无法在不同的省份进行有效调剂使用。

利益与平台问题,造成基础养老金统筹层次难提高

1.区域经济差异比较大,发达的地区不愿意提高统筹层次

各个地区因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等差异的存在,客观上造成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由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不同地区基础养老金的盈余情况存在较大差别。总体而言,东部发达的地区基础养老金存在较多盈余,而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基础养老金的盈余比较少,甚至出现缺口,靠中央财政补贴。这造成在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推进的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解决不同地区养老金结余的利益问题。在一些基础养老金有较多盈余的地区,比如,四川、山东、浙江、江苏等省份,对基础养老金统筹层次的提高缺乏积极性。发达的地区担心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以后,其盈余部分会被瓜分,甚至被用来补贴中西部地区一些养老金存在缺口的省份;并且,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以后,会影响到其地方退休者的待遇,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因此,发达地区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对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表现出抵制的态度。

2.地方事权与中央事权划分不清

1994年我国实行财税体制改革以后,基本上形成了分权制财税体制。这一财税体制改革的积极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但也有不小的争议。比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从以前的利益共同体逐步演变成为相对独立且利益相互排斥的主体,各自有着明确的财政收支来源,双方都想争取更多的财政收入。又如,中央事权和地方事权划分交叉模糊,地方政府争取更多的财权途径就是争取更多的事权。此种分权制财税体制,客观上也会影响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一是因为基础养老金统筹到哪个层次,哪个层级的政府就会承担最后的责任,财政就会面临较大的压力,因此越往上阻力越大。二是如果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地方的事权和财权会同时减少,地方会有一部分财政收入转移给中央统筹安排。地方政府,特别是发达地区的政府认为,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会剥夺其事权与财权,减少其财政收入,因而在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中的积极性不高。

3.缺少统一的劳动保障电子政府平台

当前,在不同的行政等级下,基础养老金统筹的规范各不相同,局面比较混乱,由此造成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技术平台和操作手段来管理各自的基础养老金信息系统。此外,各自的养老金信息系统之间又没有统一的规范来指导,不同的统筹单位基于各自的实际情况依据不同的标准,建立了差异比较大的信息系统。这造成各个信息系统独立分割。在这样的客观情况下,在短时期内实现基础养老金的全国统筹、不同地区的数据整合工作是一项非常繁杂的工作。由此可见,在全国范围内尚缺乏统一的劳动保障电子政府平台,增加了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的困难。

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的国际经验

推动我国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实现养老金全国范围内的统收统支,是符合国际惯例的普遍做法。在世界范围内,有不少国家成功实现了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比如英国、德国、瑞典和新加坡等。如何借鉴国际上其他国家在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尤为重要。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典型特点是由国家强制储蓄,是一种涵盖了养老、住房、医疗等诸多方面综合性的制度安排。中央公积金的经费来源于企业和个人,由雇主和雇员按法定比例共同缴纳。其中,公积金缴费率比较灵活,主要依据年龄与经济形势来具体确定实际的缴费率。50岁之前缴费率最高,之后的缴费率便逐年地递减。当经济形势较好时,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就会相应提高缴费率;反之,则会降低缴费率。为了实现中央公积金的增值,新加坡还专门设立了中央公积金管理局来统筹中央公积金的管理和投资。经过几十年发展,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基本实现了“自我养老、居者有其屋、疾病有所治、人人有保障”的根本宗旨。

瑞典:国家养老基金制度

瑞典国家养老金制度最大的亮点就是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采取国家基金竞争管理的策略。目前,瑞典建立了6支国家养老金,分别为AP1、AP2、AP3、AP4、AP6以及AP7(AP1-AP4有时也被称为缓冲基金,指的是收入养老金计划,投资灵活,允许投资于多种资产;AP6指的是投资私募基金的小型基金,不允许参与养老金缴费收入与待遇支付;AP7指的是参与额外投保养老金计划)。瑞典专门成立了国家养老基金公司来负责管理和运作这些基金。按照有关规定,该管理部门的董事会成员由政府任命,但必须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比如,每一只基金的管理都引入私人基金的管理制度,基金管理层的待遇与其具体的业绩相关。这极大地激发了不同基金管理层的热情,推动着瑞典国家养老金实现资产配置的多元化,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为瑞典的高福利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德国:法定养老保险制度

德国建立了以法定养老保险制度为主体,企业养老保险和私人养老保险为辅的综合养老保险体系。法定养老保险制度几乎是覆盖全部从业人员,管理办法采取现收现付制度,并且还建立了养老金的动态调整机制。在20世纪50年代,德国的法定养老保险所支付的养老金占德国养老金总额的比例约为70%,养老保险体系较为单一。迫于老龄化的压力,德国对其法定养老金保险制度进行了有效地改革,通过修改养老金计发和调整办法,降低过高的养老金替代率,其比例不断下降,财政压力有所减轻,但这并没有改变法定养老保险制度的主体地位。

英国:国家基本养老金制度

在20世纪初,英国的国家财政资金是其基本养老金制度的主要资金来源,公民几乎不需付费。但这种模式的弊端非常明显,很快就陷入了资金供给不足的困境。为解决这一难题,英国规定个人根据工资水平也应缴纳部分的资金,以弥补国家财政资金的不足。英国的国家基本养老金制度的成功,除了缴费制度的改变,与其高效的管理制度密不可分,较大力度地引入了市场机制,实现了养老金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运作。为了让国家养老金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英国还建立了体系完善的职业养老金计划与个人的养老金计划。

美国:联邦社保基金制度

美国联邦社保基金制度的特点是采取现收现付制。从建立之初到现在,一直实现收支平衡,并且连年有盈余,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范例。为了让联邦社保基金制度有效发挥作用,美国设立了三大专业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分别为社会保障基金信托委员会、社会保障署和社会保障咨询委员会。各个机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美国联邦社保基金很少有财政补贴,其收入几乎全部来自雇主、雇员和自雇者的缴费,基金的收益率稳定,每年都能保持3%—6%的增长率,从而保证了联邦社保基金制度的可持续。

如何解局利益和平台问题?

1.增强对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重要性的认识

就目前我国基础养老金统筹的情况而言,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其根本的难点在于基础养老金统筹触动了部分地区的利益。大部分东部发达地区基础养老金有结余,担心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以后,会出现“以东养西”的局面。这样,不少东部发达地区在推行全国统筹问题上缺乏积极性。但这样的认识,缺乏全局和动态的视野。从短期来看,实现基础养老基金全国统筹,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损害养老金有盈余的地区,但从长远来看,基础养老金实现全国统筹以后,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和均衡效应,打破市场分割的格局,促进全国形成统一的大市场,最终将会让各方获益。

2.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规范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与财权

未来深化财税改革的重点,在于坚持权利与义务平等和匹配的原则,要注重调动地方积极性,让地方政府在财政收支上有更多的自主权,从而消除地方政府对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以后会失去财权和事权的担心。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的划分;中央政府承担养老保险基金政策法规、基金征缴、社会化发放、投资运营等事权,中央财政承担兜底责任,地方政府执行有关政策和承办相关业务。

3.建设全国统一完善的基本养老保险信息系统和精算制度

为了提高统筹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应借助于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和平台,建立统一完善的基本养老保险信息系统和精算制度,实现不同地区数据的整合,以便不同地区及时摸清各自的基础养老金财务状况,制定各方都可接受的实施方案,有效地对未来基础养老金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预测,实现对基础养老金的精细化管理。

4.完善基础养老金的管理制度,拓宽养老金的投资渠道

从国外成功的公积金管理制度可以看到,基础养老金管理制度较为灵活,基本建立了多个养老金投资渠道,力争养老金保值增值。然而,目前我国的养老金管理制度缺乏灵活性,投资渠道单一。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专业管理机构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同时,不同地区由不同的征缴机构来征收养老保险费用:有的是税务部门,有的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形成了征缴主体的二元结构。在投资环节,目前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规定只有两个渠道,即银行协议存款和购买国债。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应尽快对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进行修订和完善,以缓解制度风险和管理风险,建议由税务部门进行统一征收,然后将资金存入财政专户进行统一管理;在投资渠道上,除了传统的投资方式外,可以将一部分养老金委托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投资管理,化解风险,提高收益。

5.实行中央与地方经办机构垂直管理的制度

我国基础养老金实行的属地管理制度,有可能导致地方政府挪用基础养老金,或者当基金出现缺口时,地方政府便向上级财政部门索要资金弥补缺口。事实上形成了基础养老金的软预算约束。为此,建议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权责划分,基础养老金的收支预算和发放工作由中央经办机构负责编制;基金统筹征集工作由下级经办机构负责。实行中央与地方经办机构的垂直管理,上级(中央)经办机构直接领导下级(省)经办机构;经办机构的名称和性质、人事安排垂直统一。可以预见,这一制度安排可规避属地管理制度的缺陷,从而为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提供组织保障。

  • 老人保健
  • 老人生活
  • 老人故事
  • 老人心理
  • 老人用品
  • 保健常识
  • 养生之道
  • 老人健身
  • 老人用药
  • 中医保健
  • 老人饮食
  • 生活常识
  • 投资理财
  • 修身养性
  • 金色黄昏
  • 退休以后
  • 老人变化
  • 老人之最
  • 老人趣事
  • 时尚老人
  • 各国老人
  • 老人经历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