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为什么卧床老人老卡痰
更新时间:2016-09-12 14:06:34

为什么卧床老人老卡痰

1、由于长期卧床,病人有痰不易咳出,从而增加感染的几率,肺部感染就会出现多痰的现象。

2、老年人可能有常见痰多的几种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遇寒凉后易犯咳、喘、痰多,经久不愈,可形成肺气肿及肺心病。在合并细菌感染时,痰黄黏且发热。

肺炎大叶性肺炎时有铁锈痰,并伴发冷发热。

肺结核发热、盗汗,形成肺空洞时痰量多,化验能找到结核菌,可伴有血痰。

支气管扩张 痰量很多,可分成稀、黏稠、特黏稠三层,也可伴咳血。

肺脓疡痰量特多而臭,伴发热。

绿脓杆菌感染痰呈绿色或黄绿色,较黏,伴发热。

肺癌。咳痰稀或稠,有时带血,晚期痰也臭。

怎么帮助长期卧床老人排痰1、适当多饮水。饮食以清淡为名避免有凉,预防感胃。

2、经常改变身体位置,定时拍背。特别是早晚病人阵咳前,鼓励病人做深呼吸,以便将痰咳出。

3、蒸气吸人。将开水倒人茶杯或装有菊花、青果、胖大海等中药的茶缸中,口对杯中吸人热蒸气,每次15-30分钟,每日2一4次,可湿润咽喉,稀释痰液,有利排痰。

4、简易吸痰器。适于痰液立盛时,用一根较粗的消毒导尿管接在100毫开的注射器上,将导尿管一端插入患者的口腔深部,吸出痰液,另置一碗清水,随时冲洗导尿管,以防粘痰堵塞。

5、患者突然枯痰堵塞、影响呼吸时,要分秒必争。立即用手绢或纱布包住食指,伸向病人咽部,拘出痰液;或口对口吸出痰液。

卧床老人正确拍痰8步骤1、让患者侧卧15到20度,看哪边痰液积得比较多,如果是左侧就要躺卧右侧。

2、若是长期卧床患者身体太瘦侧卧不舒服时,可在肋骨下方垫一个枕头。

3、将手掌拱成弓字型,掌心中空,手指合并,手腕放松,以手臂带动施力,亦可用矽胶制的拍痰杯,效果较佳。

4、如果患者身体有手术伤口或是骨松,不可用拍击方式。

5、拍背次数每秒约两次,1分钟共120次,左右手交替,1天可拍痰3至5次。

6、从下往上拍,从外侧往内侧拍。这样才能够把痰及中在气管的部分,达成有效的咳嗽。

7、进食或管灌前后1小时内不要拍痰,以免影响食欲、引发咳嗽或因呕吐被呛到。

8、帮病人拍痰时若发现患者的心跳突然变快、冒冷汗、呼吸困难、脸部发紫等任何不舒服症状时,就要立刻停止,不可勉强。

长期卧床的病人如何护理吐痰

1、用具是一个长柄小勺,柄的长度越长越好,最好有15厘米以上的长度,勺头越小越好,大小最好是大母手指甲的大小最佳。当病人有明显的痰鸣音的时候,用长柄小勺伸进嘴里,压住舌根(越往里越好,当然这个是有限度的,太深了容易是病人呕吐,这个尺度只有你自己探究了),并叫病人有咳痰的反射。这样可以使痰排到嘴里,然后用小勺挖出。当然,病人的姿态可以是坐姿(身体尽量前探,方便痰流出),也可以是侧卧(头不要枕着东西,自然下垂,也可以引导痰流出),如果你的勺子探的地方正确,可以帮助病人诱发咳嗽,也一样可以排痰)

2、喝水。这个针对不能喝水的病人也非常有效。我知道大家在想什么,不能喝水,你叫病人喝水不是呛咳了吗?是的,目的就是为了呛咳病人,这样可以使病人的痰排除,那关键就在于你喂多少水了!这个也是需要你自己去探究的。凉白开水少量的呛咳,引发病变的可能很小,反而可以帮助病人排痰。何乐而不为呢?

3、刺激病人叫嚷,病人叫嚷的同时,也会大量的吸气,这样也可以促使病人咳嗽。当然,我们不是虐待病人(毕竟那是我们的亲人)。目的是使病人大量吸气,呼气,促使病人咳嗽。方法有很多,逗逗病人,挠痒痒等等都可以。当然,这个是在你有经验的情况下,一般来说,病人平躺侧卧,头不要枕东西的时候用这个方法最好。

4、正常的敲背,这样的方法最好是每天早晚各一次,由肋骨最下方,脊背最外侧开始,个人意见是最好10-15分钟(一侧)速度是每1分钟从外到里,从上到下。这个是传统的方法,如果配合小勺的话,效果更好。除非是你病人可以自我排痰。

  • 老人保健
  • 老人生活
  • 老人故事
  • 老人心理
  • 老人用品
  • 保健常识
  • 养生之道
  • 老人健身
  • 老人用药
  • 中医保健
  • 老人饮食
  • 生活常识
  • 投资理财
  • 修身养性
  • 金色黄昏
  • 退休以后
  • 老人变化
  • 老人之最
  • 老人趣事
  • 时尚老人
  • 各国老人
  • 老人经历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