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打乒乓球可以治疗近视吗
更新时间:2016-09-21 10:14:00

一、打乒乓球可以治疗近视吗

天气越来越冷了室外运动就少了,但是冬天大家可以选择的室内运动也有很多,乒乓球就是不错的选择,不但可以锻炼身体的反应能力,乒乓球能缓解近视。

该研究主要是针对青少年进行的。近年来,青少年近视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有些学校的学生近视患者占到80%。研究证实,单纯性近视多发生在10岁左右,孩子正确视力应在1.2以上,若视力低于1.0,应马上采取综合措施调整或治疗,因为这是预防和治疗近视眼的最佳时间。

长期近距离看事物,晶状体总是处在高度调节状态,同时,看近处物体时,两眼球会聚向鼻根方向,使眼外肌肉压迫眼球,天长日久就造成近视。打乒乓球时,双眼以球为目标,不停地上下调节运动,可以改善睫状肌的紧张状态,使其放松和收缩;眼外肌也可以不断活动,促进眼球组织的血液循环,提高眼睛视敏度,消除眼睛疲劳,从而起到预防近视的作用。

医生们研究发现每天都坚持打乒乓球,打一段时间乒乓球能缓解近视。

二、打乒乓球的好处有哪些

1、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乒乓球运动中,在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也培养了人们勇敢顽强、机智果断、拼搏向上的精神,在参加活动时,成功和失败都会经历,参加的次数多了,心理承受力就会提高,而且还要观察对手的战术,对对手的战术进行揣摩,因此心理素质就得到锻炼了。

2、促进交流,增进友谊

在打乒乓时会认识到很多的朋友,他可能会成为你的好朋友,所以可以增加友谊。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切磋球技,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我们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得到良好发展。

3、多方位高层次的健身效果

乒乓球运动能使人体的循环、呼吸系统的功能大大加强,运动使心肌变得发达有力,心容量加大,每搏输出量增多,血管壁弹性增加,这些变化对中老年人十分有益,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不良影响,打乒乓球是一种老少皆宜的运动,动作要领也非常的简单,长期打乒乓球可以让肌肉发达,身体素质就会提高,就不会那么容易生病。

长期的乒乓球运动不仅可使上肢、下肢和腰背肌肉发达健壮,关节更加灵活、稳固,相应也提高了人体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和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使人体更健壮充满活力。同时使呼吸肌得到锻炼,可增加肺活量,改善呼吸功能。

三、乒乓球混和双打比赛规则

比赛开始前双方猜发球权,获胜者选择发球或接发球,接发球者获得选择场地权;每一区比赛决出一名优胜者之前采取三局两胜11分制,优胜者之间得比赛采取五局三胜11分制;发球为两球换发制,当比分达到10:10时采用一球换发制,直至拉开两分得差距决出胜负;获得发球权方确定第一发球者并先行站位,接发球者确定第一接发球者并随后站位,发球位为右手位并在比赛结束之前不变;在以后的各局比赛中,第一发球员确定后,第一接发球员应是前一局发球给他的运动员;发球为两球换发制,发球方将发球权交给对方接发球者,换发球之后,原发球方两人交换站位,本方原非发球者接发球。

发球时,乒乓球出手即有效;发球时,球应先后触及发球员的右半区和接发球员的右半区,乒乓球接触其他桌面区域(包括压线)为死球,对方得分;比赛过程中,乒乓球触网为好球,此球有效;比赛过程中,乒乓球连续触网两次(触网之后没有落到乒乓球桌面上,而再次触网),为死球,对方得一分;发球时,乒乓球先接触发球方桌面,没有接触球网,接触接球方桌面边角,为好球,此球有效;比赛过程中,乒乓球触网为好球,此球有效;比赛之中以非握拍手接触桌面,对方得一分,此次对抗结束;比赛之中对方接球之前以身体各部位接触球台使球台移动,对方得一分,此次对抗结束;当比赛双方达到1:1或者2:2进行决胜局时,任何一方比分达到5分双方交换场地;每局比赛结束之后休息时间为一分钟;下一局比赛开始时,双方交换场地与发球权,接发球者为此次发球者上次所接球的发球者;比赛规则最终解释权归乒乓球比赛裁判组。

  • 老人保健
  • 老人生活
  • 老人故事
  • 老人心理
  • 老人用品
  • 保健常识
  • 养生之道
  • 老人健身
  • 老人用药
  • 中医保健
  • 老人饮食
  • 生活常识
  • 投资理财
  • 修身养性
  • 金色黄昏
  • 退休以后
  • 老人变化
  • 老人之最
  • 老人趣事
  • 时尚老人
  • 各国老人
  • 老人经历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