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老人不宜投资长期理财品种
更新时间:2012-03-19 09:50:53

一位80岁高龄的老人去年年底在某银行购买了一款保险产品,近日由于身体不适,急需提前支取这笔资金,但却被告知至少要损失40%的本金。为此,本报提醒老年市民,理财投资首先要考虑流动性,其次才是收益率。

昨日上午,记者接到高女士的电话:“我母亲今年80岁了,去年11月份去某国有银行存款时,听信银行人员介绍,购买了一款分期缴费的分红型保险,该保险规定每年缴费5000元,连续缴费5年,保险期限为10年,满期后能一次性返还本金利息,年利率可达6%—7%。而近日,母亲由于身体不适,急需用钱,家里已经把定期存款都取了出来。现在想把保险也取出来,不知道是否可以?”

接到高女士的电话,记者咨询了建行、工行等银行的理财师,他们表示,一般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分为趸缴(一次性缴费)和期缴,无论哪种类型,只有存入一定期限后(3年—5年)取出才可保本,产品满期后才能达到承诺的利息。如要提前支取,很有可能损失本金。当然,存期越短损失的本金越多。像高女士母亲这种情况,购买了分期缴费的保险产品刚刚4个月,此时提前支取,至少损失40%的本金。也就是说,5000元只剩3000元左右。

对此,建行理财师建议,七八十岁的老年市民在投资理财时,首先要考虑资金的流动性,因为老年人平时用钱的地方并不多,一旦用钱,很可能就是“大钱”。尤其是70岁以上的老人,用钱的时机主要取决于自己身体状况,建议投资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像5年、10年这样的长期理财品种,并不适合。

为什么“误导”会频发?

记者通过本报3.15投诉热线了解到,此类纠纷主要发生在业务量较多的国有大行,一位理财经理透露:“保险产品作为银行的中间业务,占银行收入的很大比例。银行人员销售出一份保险后,保险公司会支付该人员一笔"中间业务费"。此外,银行也会给予员工相应"奖励"。当然,保险公司也会支付银行一部分费用。”

此人还强调,一些银行人员为了自身利益,将保险产品说成是存款或银行理财产品,他们多瞄准中老年人热心推销,只强调收益,不提风险。在此,本报提醒市民,到银行存款时,一定分清楚产品类型,保险产品流动性较差,不适合短期内可能有资金需求的市民。

  • 老人保健
  • 老人生活
  • 老人故事
  • 老人心理
  • 老人用品
  • 保健常识
  • 养生之道
  • 老人健身
  • 老人用药
  • 中医保健
  • 老人饮食
  • 生活常识
  • 投资理财
  • 修身养性
  • 金色黄昏
  • 退休以后
  • 老人变化
  • 老人之最
  • 老人趣事
  • 时尚老人
  • 各国老人
  • 老人经历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