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褥疮老人怎样护理
更新时间:2016-07-11 16:02:21

本站导读:褥疮老人怎样护理?老年人因病卧床不起是很常见的,夏季的高温酷热很容易会导致病人出现褥疮,那么褥疮老人怎样护理呢?怎么做可以预防老人褥疮呢?下面本站为您介绍。

褥疮老人怎样护理?

1、外治褥疮时,须将甲硝唑药片磨成细腻均匀的药粉,均匀地涂在经清创的褥疮表面,较深的褥疮可将甲硝唑粉直接倒入疮内填平,再将灭菌纱布覆盖疮面,用胶布贴牢,每天换药1次,渗出多者可每日两次换药。

2、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无碎屑也是防治褥疮的重要环节。

3、要保持患者的皮肤清洁和干燥,一般情况下,定时采用50%酒精按摩骨骼凸出部位的皮肤。骨隆突处垫薄枕。

4、用药前首先清除局部坏死组织和脓性分泌物,用双氧水消毒褥疮周围皮肤,然后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洗褥疮创面。

5、勤翻身,一般白天每两小时翻身一次,夜间2-3翻身一次。

6、多按摩,经常按摩受压处促进血液循环。

7、使用枕桥是解除骨隆突受压既简单而便宜的有效方法。枕位正确适中,在床面上支撑病人时使病人的骨隆突与床面之间有空隙。

8、I期褥疮使用生理盐水清理疮面,如果患处出现破溃可使用碘伏涂抹在患处进行消炎工作。应用气垫架空淤血部位,避免局部再受压,指导病人在床上进行肢体锻炼。

9、Ⅱ期褥疮有水泡者用无菌针筒抽吸水泡内液体,消毒针眼处并用无菌纱布覆盖。同样使用生理盐水清理疮面,同时使用碘伏进行消炎工作。

10、Ⅲ、Ⅳ期褥疮做好疮面的清理工作,对于重度溃疡做好清创,而后使用于氏褥疮清湿敷疮面进行专家护理。

11、要保持患者身体的洁净,帮助病人常换衣,身体易摩擦部位可用软布垫开。要勤洗浴、勤换衣裤,保持皮肤干燥、光滑。皮肤褶皱处扑上一层薄的爽身粉,以减少摩擦力并吸收潮湿。

12、空调居室要勤换空气,常开窗通气。

13、对大小便失禁患者应及时为其清除排泄物,避免因潮湿刺激皮肤。被排泄物污染的衣服、被褥、床单等,应及时更换,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卫生,以免感染。

14、大便失禁者,要及时洗净肛周皮肤,涂上强生婴儿护臀粉或护臀霜,即可有效防治肛周和会阴糜烂、湿疹。

15、小便失禁者可使用高颈透气接尿器。

16、老年人反应迟钝,因此要严密细致地观察全身皮肤状况,特别要注意褥疮易发部位的皮肤情况。

17、长期卧床患者,有疾病消耗加之营养摄入减少,容易发生营养不良,出现低蛋白血症,而低蛋白血症患者有近75%容易发生褥疮。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营养支持,如病情允许尽量用肠内营养。若肠内营养不能满足需要时结合静脉营养,必要时输注血浆和白蛋白。在给足肠内营养过程中,加强对患者排便观察,避免排便次数过多和失禁时粪便对皮肤的刺激。

如何帮褥疮老人翻身?

避免局部长期受压鼓励和帮助卧床老人经常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擦伤皮肤。根据老人的不同病情、不同皮肤的营养状况、不同体重,采取不同的翻身方法。

1、分段翻身法

将人体分为三段(头和肩部、臀部、下肢)进行翻身。将平卧老人分段移至床边,然后分段翻身,使翻身角度达90度,形成大翻身,暴露面积大,护理效果好。这种翻身方法适用于体重比较大、皮肤营养状况较好的卧床老人。

2、整体翻身法

将平卧病人一手托腰,一手托大腿整体移至床边,然后将老人整个侧卧,使翻身角度达90度,形成大翻身,此种翻身方法适用于体重不是很重、皮肤营养状况不太好的卧床老人。

3、小角度翻身法

使病人翻身角度达60度,腰背部倚靠枕头。此种翻身方法适用于体重轻、营养状况差、皮肤薄的卧床老人。

给卧床老人翻身时动作要轻柔,一定要把老人抬起再移动位置,每次翻身应仔细检查受压部位的皮肤情况,尾椎骨周围可垫气圈或棉垫,必要时还可用支架,以支托盖被,避免局部受压。用浓度50%的酒精按摩尾椎部位皮肤,增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况。

褥疮老人怎样护理,以上就是本站为您介绍的内容,供参考。

  • 老人保健
  • 老人生活
  • 老人故事
  • 老人心理
  • 老人用品
  • 保健常识
  • 养生之道
  • 老人健身
  • 老人用药
  • 中医保健
  • 老人饮食
  • 生活常识
  • 投资理财
  • 修身养性
  • 金色黄昏
  • 退休以后
  • 老人变化
  • 老人之最
  • 老人趣事
  • 时尚老人
  • 各国老人
  • 老人经历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