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鸡眼怎么形成 治疗鸡眼的偏方 怎样预防鸡眼
更新时间:2017-01-14 09:58:02

鸡眼怎么形成

1、鸡眼是怎么形成的

1.1、长期站立或行走

鸡眼的发生多因足部长期被挤压或者受到挤压而导致角质层增厚造成的。因此长期站立或者行走的职业人群为鸡眼病症的多发人群。

1.2、鞋子问题

鸡眼的发生也与患者长期穿不合脚、不舒适的鞋子有关。过紧的鞋子与高跟鞋都会使足部的皮肤长期处于被刺激的状态下,进而造成鸡眼。因此长期穿高跟鞋的女性也是鸡眼病症的多发人群。

1.3、先天足骨畸形

鸡眼的病发原因为长期使足部受到挤压或摩擦,而先天足骨畸形,则会导致走路或站立是姿势有异于常人,同时,会使足部长期处于挤压或是摩擦的状态下,致使足部出现鸡眼。因此患有先天足骨畸形的人也是鸡眼病症的多发患者。

2、鸡眼是什么生活中,鸡眼又称“肉刺”。常生长于足趾及足底前端。本病多因穿过紧的鞋子或足骨原来就有畸形,致让足部皮肤长期受刺激而导致。鸡眼为圆椎形角质增生硬结,数目不定,根部深陷、皮肤增厚、上端凸突,常因疼痛而影响行走。

通常来说,鸡眼是由长期摩擦与受压,导致的圆锥形角质层增厚,有角质中心核,尖端潜入皮内,基底露于外面。多见于青年人或小孩,好发于足底及足趾,病人站立或行走时,鸡眼可压迫局部的感觉神经,而导致剧烈的疼痛,致让病人走路艰难,当去除局部压迫或摩擦的患病因素后,多数鸡眼可逐步变软,恢复为正常皮肤。

3、鸡眼怎么治疗

3.1、保守治疗

软硬鸡眼均可外用3 0%水杨酸火棉胶,每天1次,1周后用热水浸泡,去除鸡眼的角锥和皮损浸软发白的部分,直至脱落。如果脚部鸡眼用各种方法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切除。

3.2、火针穿刺法

先用温水将患脚洗净,再取普通缝衣针一根,将针尖烧至嫩红,在鸡眼中心猛扎一针,深以穿透角化层为宜;然后依次在鸡眼四周分别扎上几针,再用纱布包好,一周左右,鸡眼即可自行脱落。

3.3、药物腐蚀

如水杨酸。可将橡皮膏中央剪一圆孔,大小与鸡眼一致,贴于患处,将鸡眼露出,撒上水杨酸粉,再用橡皮膏封盖。一般3~5天换药一次,每次换药前清除残留药粉后,用热水泡足,并刮去软化的角质,直至全部剔除鸡眼。

3.4、中药贴敷

用鲜半夏、鸦胆子仁等中药捣烂贴敷,方法同上。此外,市售鸡眼膏、鸡眼康、水晶膏或五妙水仙膏敷在鸡眼上,外盖胶布固定,一般3日换药1次,至脱落为止。

3.5、熏灼法

睡前将纸烟、艾条、香条或易燃木棒点着,靠近鸡眼处熏灼,有灼痛感时可稍远离。表面硬化的,可用鸡眼火头点触患处。每次连续熏烤3分钟,然后用热的淡盐水浸泡患处30分钟,连用数日,鸡眼能自行脱落。

治疗鸡眼的偏方

1、冰片治疗

取出适量的冰片,用火点燃,放在鸡眼上面让其燃烧,一直到脚感觉到痛后将火吹灭,每天如此两次,一周之内便能够痊愈。

2、茉莉花茶

取出适量的茉莉花茶,将其嚼碎,放在鸡眼上用布包裹,三天换一次,大约需要五次就能够治愈鸡眼。茉莉花茶每家都有吧,材料就是这么方便。

3、半夏

将鸡眼处的角质层削薄,将半夏严惩粉末敷在鸡眼上并且用布包扎,只需要5-7天就可以让鸡眼坏死脱落。

怎样预防鸡眼

1、避免穿过窄的鞋子

如果你所长的鸡眼是软性的 ,那么极有可能是因为你的鞋子宽度不够,造成脚趾紧紧挤在一起,并且相互摩擦形成鸡眼。因此我们应该遵循的一个穿鞋原则是避免穿鞋头过尖的鞋子,而尽量选择圆头的鞋子。

2、买鞋时试穿很重要

在选购鞋子的时候就必须试穿,而且穿后要觉得合适才行。建议人们可以在下午或者晚上去购买鞋子,因为经过一天的活动之后,双脚会胀大。

3、检查旧鞋

并不是说只有新鞋才会磨脚,穿了很久的旧鞋有时同样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穿久了的旧鞋,当缝线和内衬受到磨损或撕裂的时候,会磨到脚从而长出鸡眼。

4、穿好袜子

鸡眼的突然产生也有可能是因为你新买的袜子接缝处过于突出而导致,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必须更换一双袜子了。

  • 老人保健
  • 老人生活
  • 老人故事
  • 老人心理
  • 老人用品
  • 保健常识
  • 养生之道
  • 老人健身
  • 老人用药
  • 中医保健
  • 老人饮食
  • 生活常识
  • 投资理财
  • 修身养性
  • 金色黄昏
  • 退休以后
  • 老人变化
  • 老人之最
  • 老人趣事
  • 时尚老人
  • 各国老人
  • 老人经历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